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深入開展2023—2024年黃河流域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新一輪黃河流域“清廢行動”開啟序幕。記者了解到,目前,沿黃各省正在對交辦的問題點位開展深入整治工作,“清廢行動”穩步有序推進。
2021—2022年,生態環境部連續兩年組織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對黃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段)的固體廢物傾倒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整治,覆蓋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共計清理各類固體廢物近9000萬噸,有效打擊了黃河流域固體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這其中,衛星遙感的技術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模式,有效提升固廢監管能力和執法效能
“衛星遙感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全方位等優勢,可以實現固體廢物的快速排查,通過與地面核查相結合,助力迅速查清固體廢物污染源,有效支撐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理信息、數據庫等技術手段,能夠大量節省人工現場核查成本?!鄙鷳B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這位負責人表示,“清廢行動”創新采用衛星遙感技術,構建起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人工核查”的“天空地一體化”排查技術體系和業務模式。利用衛星遙感,快速摸清固廢數量及分布;借助無人機,排查重點區域固廢問題;通過地面人工核查,逐一核實疑似固廢問題,建立固廢問題臺賬。
據統計,對比純人工排查,“天空地一體化”模式的排查準確率提高了41%,工時成本和經濟成本分別減少了96%和80%。
此外,相關部門研發的“清廢APP”也“大展身手”。執法人員直接在APP上操作并開展相關工作,為現場核查人員快速處置問題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固體廢物監管能力和執法效能。
利用衛星遙感識別,全面高效排查問題點位
固體廢物傾倒具有隨機性、隱蔽性、反復性等特征,導致難以及時發現、徹底杜絕,尤其是歷史遺留固體廢物問題,仍存在底數不清、位置不明的待解難題。針對固體廢物的排查,主要有日常監管、專項整治、信訪舉報等途徑,但往往歷時長、效率低、易遺漏,難以及時、高效發現問題。
目前,衛星遙感的精準度在1米范圍,這一范圍內堆存的固體廢物都能被衛星清楚識別。黃河流域“清廢行動”采用高分衛星遙感,對流域內各類固體廢物非法堆存點開展全面排查,高效解譯提取工業固廢、疑似危廢、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混合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堆存點位。在此基礎上,整合群眾投訴舉報固廢問題,形成黃河流域疑似固體廢物問題清單,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交由地方相關部門進行核實,并在“清廢APP”上同步完成交辦。

在現場核實工作中,“清廢”行動系統(包括APP與WEB端)為疑似固體廢物問題點位的現場核實、分級審核與整治信息填報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開展“回頭看”遙感核驗,確保整改取得實效
2023年,衛星中心繼續采用衛星遙感技術,對黃河流域重要支流、湖泊、水庫沿岸以及重點工業園區等區域固體廢物非法傾倒行為進行全面排查,覆蓋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

為確?!扒鍙U行動”整改到位,衛星中心充分發揮衛星遙感技術優勢,及時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遙感“回頭看”,利用多期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開展多時相對比分析,采用變化檢測技術對問題點位逐一開展整改成效復核。對于未整改完成的點位,建立“每周一看”機制,實時跟蹤問題整改進度,力爭做到排查無盲區,核查無錯報,整治無死角,確保所有問題點位整改落實到位。